top of page

        可分解塑膠袋成本大剖析    

文/邱怡瑄

經濟成本:

售價高於傳統塑膠袋,難重複使用

提到可分解塑膠袋,許多人聯想到的形容詞是「貴」,究竟貴在哪?銘安科技在臺灣可分解塑膠袋擁有高達八成的市佔率,其創辦人黃建銘提到,「原料成本就比傳統塑膠貴了兩倍」,加上其轉換效率稍低,需要比傳統塑膠略多的加工成本。「(可分解)袋子售價會依袋子本身尺寸和重量有所不同,上述成本反應到售價上的話,價格大概是傳統塑膠袋的1.5~2.5倍之間。」

 

要降低成本的唯一方法就是量產,但「可分解」的特性恍如一把雙面刃:雖易被微生物分解,但袋子不像傳統塑膠袋般「堅固」。宏力科技在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時提到,可分解塑膠袋有其「保存期限」,約莫六到九個月,韌性和強度就會變弱,造成廠商難以大量囤貨。若未在期限內售出,袋子便會自行分解,想藉由量產壓低成本並不容易。

社會成本:可分解使用意願增,

傳統廢棄處理成本高

人們用塑膠袋多圖個方便,難說服民眾為短暫使用付出高成本,因此臺灣生產可分解塑膠袋的主要廠商-銘安科技和宏力科技-皆表示產品消費主力並非民眾,而是贊同可分解塑膠環保理念的零售業者,如有機商店和連鎖超商,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黃建銘分享自家會員廠近五年生產皆達百分之二十成長率,宏力科技業務經理陳致同也認為有越來越多零售業者轉用可分解塑膠袋。

 

目前7-11、全家等超商的咖啡提袋皆免費提供給消費者,為何廠商願意負擔高成本無償提供?除了超商向廠商購買的咖啡可分解提袋尺寸小、成本相對低,黃建銘認為這和近年盛行的CSR(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當初7-11做了之後,其他超商也跟進,其實這是件值得嘉許的事,也有助它們建立好的品牌形象。」

 

 

資料來源:訪問資料、https://goo.gl/R3YqDj;製圖:邱怡瑄

黃建銘認為,可分解塑膠袋貴在原料,但最終可經掩埋、堆肥等方式自然分解,幾乎不用付出額外成本,而傳統塑膠後續回收處理、焚燒等社會成本相對高,若將生產到廢棄物處理的成本全部相加,「可分解塑膠袋和傳統塑膠袋的成本其實差不多。」不過,陳致同對此則相對保守:「前提必須要有完善的廚餘堆肥設施及廚餘回收機制的建立。如果政府沒有整套回收機制的話,最終還是會淪落到掩埋場或焚化爐,失去了生分解塑膠袋的(分解)優勢。」

bottom of page